時間:2020-07-08 來源:武漢網whw.cc 作者:whw.cc 我要糾錯
春秋時期,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,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……齊桓公、管仲和鮑叔三人,你對哪個感觸最深?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(fā)言稿。今年的高考作文題難嗎?應該怎樣理解題意?記者特邀了幾位專家名師,對2020年湖北高考作文題作出點評。
全國Ⅰ卷
閱讀下面的材料,根據要求寫作。
春秋時期,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,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。管仲帶兵阻擊小白,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,小白裝死逃脫。后來小白即位為君,史稱齊桓公。鮑叔對桓公說,要想成就霸王之業(yè),非管仲不可。于是桓公重用管仲,鮑叔甘居其下,終成一代霸業(yè)。后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、一匡天下,為“春秋五霸”之首。孔子說:“桓公九合諸侯,不以兵車,管仲之力也。”司馬遷說:“天下不多(稱贊)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。”
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,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。齊桓公、管仲和鮑叔三人,你對哪個感觸最深?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(fā)言稿。
要求:結合材料,選好角度,確定立意,明確文體,自擬標題;不要套作,不得抄襲;不得泄露個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通過讀史來認識自我,感悟生活
(樊星,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,博士生導師)
去年考演講稿,今年考發(fā)言稿。在文體上有新的側重。
“管鮑之交”的故事,大家都熟悉。沒有鮑叔的胸懷大度,就不會有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的霸業(yè)。這樣的故事千古流傳,彰顯的是唯才是舉的眼光、君臣相得的緣分。這樣的故事歷史上其實不多啊。更多的,倒是英雄懷才不遇、君王被佞臣糊弄的悲劇。由此可不可以發(fā)一通思接古今的感慨?
此題的文眼是君臣三人,“你對哪個感觸最深?”這樣就為具有不同性格、不同“三觀”的高中生提供了發(fā)揮的空間:是鮑叔的見識過人?還是管仲的改換門庭?或者是齊桓公的不計前嫌?
應該說,鮑叔的心胸開闊、甘居人下難能可貴,因為歷史上常見妒賢嫉能者,連能干的李斯不是也嫉妒韓非子、擔心韓非子得到重用后自己失勢么?生活中“武大郎開店”“窩里斗”的鬧劇也司空見慣。然而,歷史上也有“外舉不避仇,內舉不避親”的佳話呀。
說到管仲,其政治才干不容置疑。然而,對于改換門庭,他有沒有糾結?應該有。有的政治家重“從一而終”,痛恨改換門庭,如不懼燕王淫威、慷慨赴死的明初大臣方孝孺。也有的審時度勢,順應潮流,發(fā)揮才干,成就了大業(yè),如魏征幾經波折,最后輔佐唐太宗,成就“貞觀之治”。看來,是否“從一而終”不那么簡單,重要的在于是否“識時務”、是否遇到明主。這也需要眼光,還有膽略。
而說到齊桓公,能夠捐棄前嫌、從善如流、不拘一格用人才,也得有“宰相肚里能撐船”的大度,一般人,做不到。
歷史已經翻過。但如何處理人際關系,對每一個人都是經常更新的話題。從家庭關系、同學關系、師生關系、鄰里關系中感悟處世之不易,自然會引導出關于自己的定位、還有處理人際關系的心得,以及閱世、識人的心得等等話題?梢詫懽约旱慕洑v與感受,那就要寫出親歷的體會;也可以寫讀書中的聯(lián)想與心得,那就需要博覽群書的才情與積累。這樣的題目,有傳統(tǒng)文化的底蘊,與近年“傳統(tǒng)文化熱”的升溫正好呼應。又融合了如何認識自我、怎樣處理好人際關系的成長主題,是很有發(fā)揮個性的空間的。
一定要避免那些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,或者華麗辭藻堆砌的花哨文風,才可能寫出“知人論世”的真實體驗、或者有獨到見識的讀書心得。
三個人物都可嘆可贊,考生發(fā)揮空間大
(任蒙,武漢著名作家)
提供一篇故事素材讓考生“有感而發(fā)”,是運用得比較廣泛的一種命題形式,但給考生提供多種選擇,讓他們在寫作構思時不受某種固定思路的局限,能夠真正去自由發(fā)揮,卻不太容易。我認為湖北今年高考作文題比較“活”,主要體現(xiàn)在以下幾點:
一是故事雖遠卻不生疏。這個故事屬于春秋時代比較著名的典故,講的是齊國宮廷王位爭奪的血腥斗爭,脫離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范疇,但其中蘊含的人生道理,故事人物所表現(xiàn)出來的胸襟和情懷,任何時代的人們都不難體味。
二是自由發(fā)揮的空間比較大。故事中的三個人物都有各自的非凡之處,齊桓公能夠重用射殺自己沒有成功的管仲,鮑叔力推自己的政治對手,自己甘居其下,管仲竭誠為自己昨天的政敵效力,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(yè)。故事里的三個人物都讓人可嘆可贊,都可能使考生“感觸最深”,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,不論選擇哪個角度,無論著重論說故事中的哪個人物,只要言之有理,只要認識到位,把話說透,都可以把這篇作文做好。
三是可以充分展示思辨能力。故事中的三個人從你死我活的相互殘殺,走向肝膽相照的親密協(xié)作,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“化敵為友”,也不是迫于眼前局勢的權宜之計,而是他們能夠從當時的國家利益出發(fā),從成就齊國的霸業(yè)著眼,這需要博大的胸襟和政治遠見。這一點,可能不是所有考生都能夠認知的。
立論見仁見智,思辨色彩濃郁
(陳慧,武漢市鋼城四中高三語文教師,語文高級教師,青山區(qū)學科帶頭人)
今年全國Ⅰ卷的高考作文題目引用了春秋時期齊桓公、管仲和鮑叔的歷史故事,以及后人對其不同的評價,要求考生圍繞材料,選擇感觸最深的人物寫一篇發(fā)言稿。
對于考生而言,這個作文題的發(fā)揮空間很大。三個人物身上展現(xiàn)的優(yōu)秀品質不盡相同:齊桓公的從諫如流、大度、包容,鮑叔的謙遜、知人之明、高瞻遠矚,管仲的能力、智慧……考生選擇余地較大,具有一定的思辨性,個人發(fā)揮空間較大,更能體現(xiàn)考生的個性,展示考生的人文素養(yǎng),更能涌現(xiàn)考場佳作。
作文題目巧妙地繞開了當下的熱門話題,回歸歷史,回歸傳統(tǒng),更關注人文精神、人文情懷,更關注人物的優(yōu)秀品質。
作文的形式,要求考生采用應用文體——發(fā)言稿的形式,通過班級讀書會來表達自己的觀點。對于考生而言,發(fā)言稿是他們較熟悉的應用文體,更能激發(fā)出考生寫作的創(chuàng)造性和熱情,應緊扣發(fā)言稿的特點,飽含對人物的崇敬之情,再加入個人的思考,這樣的文章才更有感召力。
標簽:
幣安app官網下載 虛擬手機號碼 香港租辦公室 手機app軟件下載